欢迎来到高考集训

全国切换城市

咨询热线 18105013002

位置:高考集训 > 新闻资讯 > 教育新闻 >  考研为什么很多人弃考(附考研弃考的原因分析)

考研为什么很多人弃考(附考研弃考的原因分析)

来源:

2023-09-26 16:53:23|收藏:157次

2023考研或将迎来“弃考潮”,约100万考生半途而废?原因很现实

近年来,考研热持续升温,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。据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的报考人数达到了377万人,而到了2022年已经攀升至457万人,预计到2023年将超过520万人。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的情况下,许多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提升学历,以增加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。然而,随着考研竞争的加剧,笔试和面试的内卷化难以避免。
http://www.xxwdw.com/images/meitu/XXWDW_COM%20(9).jpg
以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,去年的笔试成绩已经被压到了400分左右。许多学生甚至觉得自己考了380多分已经很高了,却无奈地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。对于那些无法进入面试的学生来说,他们还可以通过考研调剂到其他院校,但由于2022年考研国家线的上涨,让许多学生感到苦不堪言。据说甚至有一所高校金融专业的第一名考生都未能通过国家线,令人感叹不已。

在2023年考研报名预测人数公布之后,许多学生纷纷表示无法接受,甚至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表示:“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放弃,反正我放弃了。”据有多年考研经验的老师透露,2023年考研可能会迎来一波“弃考潮”,预计约有100万考生会“半途而废”,背后的原因非常现实。事实上,每场考试中都会存在一些选择“弃考”的学生,这是一个常见现象。

然而,如果2023年研究生考试的弃考人数达到100万,这个数字令许多考生感到震惊。不过根据数据显示,2021年和2022年考研的弃考率已经达到了20%。考虑到2023年报名人数的增加,弃考率将进一步上升,因此出现近百万考生弃考的情况也是正常的。学生们选择弃考的原因非常现实,竞争压力太大,复习准备不充分,感觉上岸无望。

根据大数据显示,每年考研报名前期,考研生们的复习积极性最高,每天要么认真复习,要么在网上收集和考研相关的资料。然而一旦考研报名结束后,随着考试的临近,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。许多考研复习教室,在报名前人满为患,等到考试报名结束后,前来学习的人数也会减半。

有一部分考生,在看到报名预测人数后,感觉竞争压力太大,自己复习不充分,开始消极怠工,甚至不再去自习室,最终导致弃考的情况。其中,考研二战的考生弃考率更高。曾经有一位考研二战弃考的学生发帖表示,虽然每年考研二战的考生人数比较多,但是二战考生的弃考率更高。因为刚开始时一起复习的同学都已经不在了,考研二战的学习氛围不够,最终选择放弃的人也有很多。

越到最后,越没有自信,只好选择弃考。然而,研究生考试的弃考率的提高并不会对考研国家线产生影响。对于认真准备和复习考研的学生来说,无论弃考率高低都不会有任何影响。因为弃考的人群中,很多都是没有复习或复习不充分的学生。这些学生即使参加考试,也很难考上研究生。因此,无论他们是否选择弃考,都不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。真正与学生们竞争的是那些认真备考的考生。

其次,学生们也关心考研国家线是否会继续上涨。根据去年的数据来看,一些专业的考研国家线确实有所上涨,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国家线会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上涨。考研国家线的制定是基于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成绩,一旦超出了这个数值,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将在国家线上被淘汰,考研也就失去了意义,直接通过推免进入研究生阶段更为合适。

因此,学生们不必担心考研国家线会过高上涨,许多专业已经超过了平均值,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。综上所述,“弃考潮”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,也暴露了一些学生备考不充分的问题。对于那些认真备考的学生来说,无论是弃考还是国家线的变化都不会对他们的结果产生影响。

因此,考生们应该树立信心,坚持努力,相信自己的能力,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力,以充分备考,取得优异的成绩。

【免责声明】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【版权声明】:本网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,仅供学习参考,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用户通过本网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您发现有违法课程或侵权内容,请您联系本网站,本网站将在两个工作日内作出删除、改正。
  • 推荐阅读